新闻中心

做股票要有容无欲

发布时间:2018-06-24 09:33:10 点击量:

新浪财经第四届金牌董秘暨上市公司网络影响力评选正式启动,谁是你心中的金牌董秘?谁是你心目中的行业美誉典范、榜样大咖?你的一票,最有说服力! 【点击投票】

  做股票要有容无欲

  中国证券报

  □金学伟

  连续几周的下跌大家心情一定很郁闷。这个郁闷通常来自2个方面:亏钱以及强烈的挫折感。越是自许程度高的,挫折感越强。这时,心理学上的转移现象就会出现:为减缓痛苦、减轻压力、减少过于自责造成的心理伤害,把责任和怨气转移某个特定对象上。或诅咒这市场的种种不规范,或赌咒发誓再也不做股票了,都是这种心理转移反映。

  其实,“哀莫大于心死”,心死者早已走了。还在诅咒、赌咒,就是心还没死,诅咒赌咒的原因就在自己亏了,如果明天开始连续十七个涨停板,保证所有被诅咒的问题都不存在了。

  20多年来,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投资人:咒过誓过,但过几年又发现他笑逐颜开地谈论自己的股票和战绩。只是这类投资人总会错过熊市末端的最好建仓期和牛市前半段的黄金时期,成为威廉姆斯说的“钟摆型”投资人。

  “海纳百川,有容纳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做股票也要有容、无欲。有容,我们才能接纳和理解股市中的种种现象,不会因某些事而上火,让自己陷入情绪的漩涡。无欲,才能公正客观地看待股市,不会把自己的欲望掺杂进去,看走形。

  A股市场,从一开始就面向大众。它有两个地方起点很高:一是交易的公平,不管你买100股,还是100万股,都直接通过交易所主机撮合,享有无差别服务;一是信息获得上的公平,我们的指定信息披露制度是很厉害的,它使所有投资人都可在同一时间便捷地获得一切公开披露的信息。后来在这基础上,又增加了重大事项表决的大股东回避制度。为什么中国股市近30年还是散户占大多数?就因为这三项制度,尤其是前两项制度给散户提供的公平交易环境。

  但中国股市的不足也同样存在。作为个人,这缺陷是可规避的:只买大众情人、有坚实基础、有根基的股票,避开看不明摸不着的股票就行。掉入这个陷阱的大多是本人也有一些贪欲——贪则贫,两个字的形体差不多。

  美国股市的早期是个纯粹的自由市场,路边摆个筐就能发股票,只要有人愿意认购;也没有上市制度,只要有人愿卖,有人愿买;股票随发随死,上市后的存活率很低。即使后来有了上市制度,也只是对公司发行的股票规模有要求;有了证券交易委员会(1934年成立的,其时美股已有了150年历史),也只是注册制。所谓100年才800家,那是幸存者,其间有多少投资人的血汗被掺水股票吸干、因公司破产而血本无归。而那800家现在还有多少活在市上,估计也没了。至于香港股市,就不用说了,弹丸之地,经济体量比内地小很多,却有了800家上市公司,规模比例其实不小。

  社会发展的要义在新陈代谢,股市发展的要义也在新陈代谢。股票,作为风险投资的工具,它的所有收益都归投资人所有,所有风险也都归投资人所有,包括创业风险、经营风险,由此引发的破产风险、摘牌风险。如果一个市场,没有新陈代谢,股票只能上不能下,今天的美国股市不知会有多少家上市公司,也不存在那一轮一轮的牛市了——牛市都是“沉舟侧半千帆过”的产物。


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可用完全的市场化方法:不管公司盈亏,多长时间内,平均股价低于某个标准或平均成交少于某个金额就自动摘牌。以盈亏做摘牌依据,容易造成很多困惑和歧义,因为再好的公司也会有困境的时候,有时甚至连续几年不盈利,因此而被摘牌非常的不妥;如果这类公司可以不摘,其他公司则被摘牌,则影响到市场公平,最终,就是大家能不摘都尽可能不摘,制度形同虚设,股市的负资产越来越多。要接纳更多的新兴成长型企业,客观上也需要淡化盈利的指标——如果考虑盈利指标,像亚马逊、特斯拉这种公司也就甭想上市,上了也要摘掉,如此,美国股市会不会有这9年的大牛市就值得怀疑了——看看这9年美股的个股表现就可以知道,这一类公司对市场的贡献有多大!

  以价格和成交额做标准,就是把投票权完全交给市场;客观上也能激励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做好市值管理;可以更好地平衡新陈代谢和股民利益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能为顺利地过渡到注册制,引入更多的新兴企业创造条件。

  1993年的大熊市中,我写过一篇《股市是个不死鸟》。当时我看跌,被一些股民冠为“空军参谋长”,但与此同时,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尽管股市会经历一次又一次调整,有时看上去像是末日来临,但股市本质上是个不死鸟,它最终还会飞起来。

  中国股市这一轮调整有它的严峻性,主要是中国经济本身已进入了康氏周期的后阶段——去旧阶段,有一大片股票跌下去后可能再也起不来了,因为属于它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起来,已是另一个时代了。 

上一篇: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仅靠一只股票 就在上海市中心买了一套房

下一篇:459亿元资金逆市涌入股票型ETF

版权所有 Copyright ©常州杰丰资产管理有限 2002-2014 技术支持:常州杰丰资产管理有限